36、供应链的概念是从扩大的生产(Extended Production)概念发展而来,现代管理教育对供应链的定义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一个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批发商等)直到最终用户所连成的整体功能网链结构”。
37、供应链的成本:主要发生在三个流的流动过程中
(1)信息流动的成本,维持信息的高效输送需要相应地成本投入,并且可以联动提高物流和现金流效率。
(2) 物流流动的成本,不同的物料流动效率也对应于不同的运输方式和仓储建设,可以联动提高现金流效率
(3)现金流动的成本,现金的流动由于多种多样的流动方式,对应于不同的资金成本。
信息流,物料流,现金流,在流动过程都需要经历三个相似的环节,分别是运输(交易),存储,和增值。运输和存储对应于成本,增值过程主要是生产集成等操作。
38、供应链盈余,所谓盈余就是最终产品对客户的价值与供应链成本的差值。
39、供应链的目标是全链价值最大化,即供应链盈余最大化。
供应链的优化,应当围绕信息流、物料流、现金流的流通成本和效率,寻找最优的方案,并向全供应链逐步推广。
40、供应链管理的目标,为客户创造价值,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供应链盈余的最大化。
41、供应链的需求预测。需求预测作为全供应链的首要输入,至关重要,其准确性与误差大小,对后续的供应链的行为甚至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
要做出一个好的需求预测,需要有如下步骤:
(1) 首先理解需求预测的目标,应当尽可能确保全链各个环节获得统一的目标和预测信息
(2)然后整合全链的需求计划和预测,确保各个各种计划供需匹配;
(3)识别影响预测的主要因素,选定合适的预测方法,例如定性预测法、时间序列预测法、因果关系预测法以及仿真预测法。
(4) 以合适的综合水平进行预测,综合预测可以有效地提高预测准确性
(5)最后需要建立预测绩效和衡量误差的标准,以便于评价预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42、供应链库存管理
库存的存在是因为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
通常情况下,库存意味着效率的损失。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库存有着积极的意义。例如一次大批量生产,虽然会产生库存,但是可以有效降低单位生产成本。在服装行业中,库存可以有效地提高响应性。需求波动剧烈的特殊物资,库存意味着客户需求的安全有所保证。
库存的主要影响因素:
(1) 需求预测的准确性,需求波动越剧烈,即不确定性越高,安全库存往往越高。
(2)物流距离,距离越远,库存水平越高。
(3)产品所对应的客户需求的特性(功能性产品和创新性产品),功能性产品对供应链反应速度要求较低,可以允许相对较低的库存,但是创新性产品,对应市场需要极速响应,库存水平相对较高。
(4) 各个供应环节的信任关系(降低安全库存),当供应链各个环节之间拥有较好的合作关系和较高的信任水平的时候,安全库存的系数可以有效地得到降低。
(5) 各个供应环节的信息透明程度,信息透明可以有效地降低牛鞭效应的影响。
43、供应链物流管理
物流成本由距离和运输方式决定,管理效率也会极大地影响物流成本。
目前流行的趋势是将物流从各个物料供应商中剥离出来,由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对各个物料供应商的物流需求提供专业而高效的服务。
44、供应链生产管理
首先是精益生产,在全链条推行精益生产培训和实践,可以有效地提高效率,减少浪费。然后是延迟制造和后勤延迟的管理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管理的成本,同时可以有效降低中心库存的压力。尤其国际贸易中半成品与成品相比,可以有效地降低关税影响。
45、ABC计算法:一种成本计算技术,把间接成本细分到每一个生产活动中,是简介成本和直接成本相互对应以更好的评估生成每一个产品的真实成本。
46、订单组装策略:一种将产品部件在需求之前提前完成,把最后组装工作延迟到需求落实后才进行的库存策略。
47、回程运输:指车辆回程运载的货物,以充分地利用返程的货运能力。
48、材料清单(BOM):一份列出组成产品所需要的零配件和原料的清单,并且按照产品的零件、组件和中间件的形成构成等级结构。
49、牛鞭效应。指供应链上的一种需求变异放大现象,是信息流从最终客户端向原始供应商端传递时,无法有效地实现信息共享,使得信息扭曲而逐级放大,导致了需求信息出现越来越大的波动,此信息扭曲的放大作用在图形上很像一个甩起的牛鞭,因此被形象地称为牛鞭效应。
50、持有成本。维持库存所需的费用,订购成本的组成部分,随订购批量的增大而增加。如此命名是因为多数的库存变动成本是来自维持库存所需的费用。亦可称为库存维持成本。
51、现金周转时间。一个测量现金是否被有效利用的指标。以计算公司从为获得原材料付出款项开始,至收到客户为用这些原材料支撑的产品所付的款项的时间段。
52、客户服务水平。为一个特定区域或产品定下的供货能力的目标水平。服务水平可以用很多种方式来衡量,包括供货天数、订单完成比例等等。
53、周转库存。支持工厂运作所必需的库存总量,不包括任何用以填补意外发生的储备
54、周转时间。这个术语涵义即用来表示完成一个不停地循环流程中的一个过程的时间间隔,就像一条装配线上的循环时间,亦表示一个业务运作过程的持续时间。
55、需求放大。当供应链向上推动时,需求的波动随着增加的趋势。通常称作牛鞭效应。
56、经济订购批量(EOQ)。库存订购批量的计算方法,通过平衡采购进货成本和保管仓储成本核算,以实现总库存成本最低的最佳订货量。经济订货批量是固定订货批量模型的一种,可以用来确定企业一次订货(外购或自制)的数量。当企业按照经济订货批量来订货时,可实现订货成本和储存成本之和最小化。
57、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企业内部运作管理系统,包括订单管理,库存控制。财务等企业级的运作管理,并融入部分生产规划和配送计划等高级计划工具。
58、库存周转率。库存周转速度的衡量指标,等于产品的年销售额除以平均库存水平。
59、面向订单生产策略。一种供应链策略,在需求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生产,形成产品库存来满足未来的需求。
60、准时交付率。一个检测订单履行效率的指标,等于在约定的时间内送达客户节点的订单数量占总订单数量的百分比。
61、拉动式供应链。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库存的生产发生在需求确定以后,更直观地说,产品在链条上是被订单往下拉。
62、推动式供应链。在供应链管理中,库存在需求之前预先产生,也就是说在链上库存是被从上往下,朝着客户的方向推动。